這個月要來討論的主題是甲殼類有無知覺,所謂的知覺,或是比較通俗的說法「感情」,是指能夠感受或主觀地進行體驗的能力。

而如果要用實驗的方法來驗證一個物種是否具備知覺,就得把它拆解成能夠實驗的程度,一項一項的檢視。根據我們可以透過實驗來驗證的程度,將分為三大領域來看:

1.    甲殼類的生理結構上有發現疑似傷害感受器(nociceptor)的神經結構,傷害感受器泛指在身體組織內感受週邊傷害的神經結構。再來是甲殼類腦內有沒有能整合疼痛訊息的腦部區域,這個部分的研究還不足,蟹類確實有比較大而且發育完整的半橢圓體,而龍蝦類則是副腦較大,然而這兩個腦區各自接收甚麼類型的訊息尚未知,不過根据後面兩個領域的實驗結果,我們可以猜測蟹類是會對痛覺產生一些心理活動的。最後是甲殼類的傷害感受器與腦區之間的神經有無連結還是未知數,大家都知道人體在遭受刺激時會反射性的將肢體抽回,這已經被證實這個反射動作本身是由脊柱控制的,而這種反射在許多生物上都有觀察到,因此疼痛的訊號在脊柱反射後是否能進到腦區中將是檢視甲殼類有無知覺的關鍵,如果不能找到將受器與腦區連結在一起的神經通路的話,便不能排除中樞神經跟周邊神經可能是各管各的的狀態。綜合我們已知的,可以暫時說甲殼類的生理構造是可以感受疼痛的,而甲殼動物中的蟹類甚至可能會思考自己的疼痛而不只是反射性的作出迴避。

 甲殼類腦圖.jpg (51 KB)

2.    甲殼類是否能在投與止痛之後理解止痛藥對他帶來的好處。例如有人曾在養雞場做過實驗,一個雞舍中的兩個水槽一個有加止痛消炎藥,另一個則無,一段時間後有關節炎的個體就會比較傾向在有加藥的水槽裡飲水,當然,這對有整合腦區並能進行推論演繹的脊椎生物來說一樣是稀鬆平常的事。因為以前的研究已知甲殼類體內的內原性神經傳導物質與哺乳動物相近,在針對受傷的部位塗藥後如果動物有出現特定的行為反應的話,便能猜測甲殼類在運用這些神經傳導物質的方式是與哺乳動物相近的。不過這相當難進行驗證,止痛或麻醉藥物的化學性質有可能會對動物產生額外的反應,例如將油膏塗抹在觸鬚或剛毛上,讓動物出現反應的有可能單純是因為它油油的感覺很怪。目前科學家們嘗試了許多止痛跟麻醉藥物,有些能有效減輕甲殼類的疼痛,不過直到現在還沒有足夠多的研究能證實甲殼類生物能不能主動尋求止痛的藥物,有可能他們的智力不足以將周圍的事物與自己不痛的事實連結起來。綜合以上來看,甲殼類與痛覺相關的心理機制可能尚不發達,但不代表沒有,也可能是需要更適合他們的實驗方式來檢測。

 

3.    甲殼類是否有聯想學習的能力,他們能不能權衡潛在的威脅與未來的報酬,或是能不能,潛在的威脅與未來的報酬兩者都是相對抽象的概念,但對在大自然中生存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實驗證實寄居蟹能夠評估他們想要住的殼與殼所在環境的危險度相比是不是值得冒險。而蟹類也在另一組實驗中證實會在即將面對衝突時用鉗子護住之前受傷的地方。而目前龍蝦類的這類實驗的結果則比較缺乏。綜合以上所知,可以說蟹類應該是有類似知覺的心理活動。

 

       雖然上述說了這些研究結果,好像會讓你覺得蟹類有知覺而蝦類沒有,但這些研究仍有很多值得反覆驗證的細節,草率的下定論並不妥當,而且蟹類跟龍蝦仍是野生動物保育法所謂的「野生動物」,以及動物保護法定義的「動物」,加諸於他們身上的種種行為仍應顧及此點,不應用一句「他沒有知覺,這些都只是神經反射而已。」來合理化一些草率對待動物的行為。

 

延伸閱讀

何謂感知?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84%9F%E7%9F%A5

 

何謂知覺?

https://country.org.tw/rehabilitation/service/cognition.html